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从“智慧医院”三维度看“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

时间:2023-4-18 8:59:06点击:

智慧医院”的建设分为三个维度: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和面向管理人员的智慧管理。笔者想以此出发,谈谈对“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的看法。

首先,先从“智慧服务”的角度来看,提案认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方便患者,避免重复的检验检查,简单讲,就是患者在A医院做的检查,在B医院也能看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是否需要在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呢?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省”。未来,伴随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患者跨区域就诊数量理应会持续减少。目前,部分地方县域内就诊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90%,剩下的这少部分患者群体,需要出省就诊的又会有多少人?

因此,即使不考虑建设成本和可行性,从这项服务的实际使用率与性价比来看,在全国层面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都不是很有必要。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省域或者县域范围内思考,就比较有必要了。比如,从普通患者的就诊思路与习惯出发,由县域牵头医院在县域内、省三甲医院牵头在省域内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医疗数据的共享调阅频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其次,从“智慧医疗”的角度来看,医务人员在患者医疗数据共享调阅方面的需求是相对较弱的。因为大部分跨区域就医的患者会通过其他方法(如:打印纸质病历、重复检查等)来满足医生看诊的需求。不过,从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需求来看,确实是数据标准越统一、数据量越大越有利于临床研究。目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多个学科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可否考虑由相应专科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与各省级医院相应科室建立联系,在专科层面实现数据共享?科研数据在实时性方面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可以尝试更多的共享方式。只要政策层面提供支持,与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相比,这种数据共享方式的技术门槛和成本投入都要低得多。

第三,从“智慧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仍在起步阶段,部分医改政策也仍在探索中,且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当下大抵还达不到全国统一业务系统的水平。统一系统,反而会限制很多试点工作的推进。

“统一的系统”和“统一的标准”并不是一回事,当下亟需的是数据库的标准统一,推进建立专病标准数据集,而非在业务系统的建设上寻求统一。从笔者了解到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情况来看,有的地方追求省内统一系统,由一家供应商负责,出现了进展缓慢且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基层使用情况也不及预期;有些地方的做法是,由省级讲清楚标准要求,各市县自由探索,只要达到要求即可,省内各地系统由不同供应商建设,但就地方调研的情况来看,医务人员很满意,系统使用频率很高。

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散建设就一定比统一建设的效果更好,具体问题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借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信息化研究部主任舒婷的一句话:“信息化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用的”。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蓝帆医疗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突破

下一篇:医用级peek注塑产品-医疗行业新趋势

返回顶部